
1933年,年轻的画家蒋海澄第一次以“艾青”的笔名,发表了一首长诗,这首诗瞬间风靡全国。诗中的名句:“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”,至今仍然为许多人所熟知,成为文学爱好者口口相传的经典。然而,艾青这个以“爱”作为笔名的人,却被他的二儿子评价为一个没有责任心和爱的父亲,因为他不仅抛弃了自己的妻子,还多次出轨,品行堪忧。这种评价,似乎很难让人联想到那位曾创作出感人诗篇的文学巨匠。
除了那首让人铭记的《大堰河——我的母亲》外,艾青还有一首相对低调但同样重要的作品。这首诗描写了他童年的孤独和被亲生父母忽视的感受,特别是对养母大叶荷深情的赞美,她给予了艾青无私的爱,弥补了他早年在富裕家庭中所缺失的温暖。
艾青虽然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,但父亲蒋忠樽的性格却很复杂。他既有新派的思想,读过新学堂,甚至是当时唯一订阅《申报》的乡里人;但同时,他又深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。艾青出生后,蒋忠樽信奉算命先生的说法,认为大儿子会克父母,于是把婴儿艾青交给乳母抚养。艾青在乳母的爱护下长大,但亲生父母将他接回家后,他必须称呼父母为“叔叔”和“婶婶”,这让他感到自己被边缘化,仿佛是一个多余的人。或许正是从这个时候起,艾青的敏感和对爱的渴求开始萌芽。
展开剩余74%尽管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关爱,蒋忠樽却倾尽全力支持艾青的教育。在18岁时,艾青便被送往巴黎学习绘画。正值花样年华的他,在异国他乡遇到了一位波兰女孩,两人一见如故。正在热恋时,女孩不得不回国,而艾青也即将回到中国。两人只能通过彼此赠送的书籍保持联系。然而,在艾青专注于这段初恋时,他忽略了一个人,那就是家中早已被安排好的妻子——13岁的张茹竹。张茹竹从小便在蒋家长大,等待艾青归国成婚。
尽管艾青对婚姻并无太多兴趣,他也并不想接受包办婚姻,但张茹竹的外貌和性格还是让他感到满意。于是,1935年,艾青与她结婚。然而,婚后的生活让艾青感到压抑。妻子温柔、体贴,但他渴望的却是刺激与浪漫,婚姻让他的世界如同一潭死水。不到一年的时间,艾青便逃离了家乡,到江苏女子师范当老师。
在学校里,艾青成了学生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,而他自己也被其中一位名叫张月琴的女生吸引。张月琴是位身材修长、才华出众的年轻女孩,艾青被她迷人的笑容深深吸引。尽管他已有妻室,两人却日渐亲近。艾青为她写情诗,而张月琴也不禁回应他的热情,尽管她才15岁,艾青已是有家之人。
艾青的激进诗歌让他曾遭到学校开除,还因言论过激被逮捕入狱。但即便如此,他从未停止写信给张月琴,向她表达自己深沉的爱意。张月琴的父亲强烈反对这段关系,认为艾青作为老师不应该与学生产生这样的关系,而艾青也已有妻子,这样的行为极为不负责任。在父亲的强烈反对下,张月琴和艾青断了联系。然而,命运似乎注定让这对恋人再度相遇。几年后,两人在另一个城市重逢,再次点燃了当初未了的情感。
然而,爱情的火焰并不总是那么持久。当张月琴准备去贵阳报考大学时,艾青却表现出了极度的不安与占有欲。他甚至用威胁跳江自杀的方式迫使她放弃学业,留在自己身边。张月琴虽然深爱艾青,但也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梦想,选择陪伴他。
两人结婚后,张月琴怀上了艾青的孩子,但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不像艾青曾经在诗中描述的那样浪漫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艾青的性格缺陷逐渐显露:他自私、情绪化,且缺乏责任感。在日常生活中,两人频繁争吵,关系日益紧张。艾青对待儿子艾轩的冷漠,更让张月琴感到心寒。艾轩因长期忽视而身体虚弱,最终他因患病夭折。
张月琴一直尝试维持家庭的稳定,但艾青对她的控制愈发严重,他甚至曾将她锁在家中,不允许她外出工作。当艾青与张月琴的婚姻走到破裂的边缘时,他却又陷入了另一段婚外情。这个新的女人是高瑛,一位已经有两个孩子的已婚妇女,艾青为了追求她,不惜让她离婚。此时,艾青的生活已无法再承载更多的责任与承诺,最终在艾青的放纵与选择下,他的三个孩子离开了他,投奔了张月琴。
随着年岁的增长,艾青不断追寻着所谓的“爱情”,但他对家庭与责任的忽视,使得他的人生最终陷入了孤独。直至1996年去世,艾青仍然坚信来世为高瑛“做牛做马”。他一生追逐的或许是爱情的美好,但缺失的责任和道德却始终未能得到补偿。
这段复杂的情感纠葛,无疑让人深思:爱情是美好的,但责任和道德的坚守,同样是每个成年人应有的担当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