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关于“殷人东渡”的说法,常在坊间流传。传说商朝灭亡后,殷商人跨海越洋来到了北美,在地球的另一端建立了印第安文明。不过从两大文明的发展高度来看,印第安人不太可能是殷商后裔。商朝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印象,是他们卓越的青铜冶炼工艺,而美洲在欧洲人发现之前,仍处于石器时代。如果真是殷商后裔,后来的文明进程却违背了先前的水平,难以解释。
可考的历史对商朝遗民的记述,主要分成两支。一支留在中原的殷商故地,被纣王的儿子武庚接管;另一支却远渡朝鲜半岛,建立了箕子朝鲜。
作为曾经威慑四方、具备宗主地位的商族,灭亡后庞大的遗民并非一朝就能处理妥当。周朝刚建立,天下尚不稳,周武王对这些遗民颇感头疼。为安抚局势,武王把纣王之子武庚封在殷商的王畿之地,一方面供奉商族祖先,另一方面让他管理大批遗民。因此,这个被封为“殷国”的地方,既象征对商族的安抚,也承担对遗民的控制任务。
展开剩余65%当然,武王的安排也带着防范之意。周朝围绕殷国,设立了三位姬姓同宗的监视者,名册分别是管叔、蔡叔和霍叔。这三位来自同一个宗族的诸侯,分别从东、南、北三个方向对殷国形成包围,一旦武庚有异动,他们就会作为平乱的先头力量冲进王畿,制止叛乱。军权与王族身份并重,使得“三监”握有极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。
商朝灭亡后仅仅三年,周武王去世,继位的成王年幼,天下大事由周公辅助处理。这时,“三监”便联合武庚发动叛乱。周公毫不犹豫地出兵镇压,经过一段时间的鏖战,最终将叛乱平定。从这件事可以看出,殷国的力量并未在短时间内被彻底切断,三监与殷国残部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。
叛乱平定后,周公下令把纣王的兄长微子继续带领殷商残部,并把他们安置在宋国。宋国后来被齐国攻灭,殷商遗民也就此分散在周朝的诸侯国家之中。
并非所有的商朝遗民都选择留在中原,继续做周朝的顺民。另一支则随箕子北渡,到了朝鲜半岛,建立了箕子朝鲜。商人对从华北平原到辽河平原再到朝鲜半岛的路线并不陌生,商朝灭亡后,箕子及其部众北上,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箕子朝鲜因为远离中原帝气,长期沿革到西汉初年才被燕王卫满所灭,卫满随后以卫氏朝鲜取代箕子一脉。再往后,汉武帝派大军征伐,灭卫氏朝鲜,并在其旧有疆域设立乐浪、玄菟、真番和临屯四郡。然而此时,殷商遗民早已与当地的族群融合为一体,成了半岛与中原之间历史文化交汇的一部分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